本報記者 劉雨瑞 李 蕊
2025年11月06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2021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東營考察時強調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鹽鹼地是耕地“提質、擴容、增效”的重要來源。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議》提出:“加強黑土地保護和鹽鹼地綜合利用,提升耕地質量。”
從山東東營市的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到河北黃驊市的旱鹼地麥田,再到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鹽鹼地綜合改造利用工作,多次赴鹽鹼地區域考察。
鹽鹼地的形成,始於一場“鹽分遷徙”。烈日曝晒、人為擾動等因素,使地下的鹽分“爬”上地表,與作物爭水、讓土壤板結。
全國有15億畝鹽鹼地,其中5億畝具有開發利用潛力。“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正化為各相關地區和部門的實際行動。
我國鹽鹼地面積大、類型多、分布廣,治理首先要“精准把脈”。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基本確定我國現有鹽鹼地分布范圍及面積﹔2021年,自然資源部開展全國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逐地塊對鹽鹼地是否適宜開發為耕地進行分析評價,為科學合理利用鹽鹼地提供支撐。
有了底數,才好“開方”。
吉林白城大安市太山鎮重度鹽鹼地改良工程水稻示范地塊,經過測產,平均畝產突破600公斤,接近黑土地良田水平。
“這一帶多是蘇打鹽鹼地,土壤非常密實。多虧了有機硅改良劑,靠著親土性,鬆土阻鹽,作物才能更好扎根、生長。”吉林省土壤肥料總站副站長焦勇說。
針對蘇打鹽鹼地,當地還探索硫酸鋁改良、脫硫石膏及磷石膏改良等技術。截至目前,大安市累計實施鹽鹼地整治項目27個,新增耕地19.57萬畝,年增糧食產能2.35億斤。
鹽鹼地的蛻變,正在多地上演。
甘肅酒泉市瓜州縣,水肥一體化技術一邊滴灌、一邊施肥、一邊改土,給西北地區常見的沙性鹽鹼化土壤“強筋壯骨”﹔東營市墾利區,治理濱海鹽鹼地用上真空泵,像“吸塵器”一樣吸走地下鹽分……近些年,各地分類施策,加大鹽鹼地改造提升力度,讓貧瘠的土地孕育出勃勃生機。
治理鹽鹼地,最終要讓地裡能“長東西”。各地加快選育耐鹽鹼特色品種,推動“以種適地”和“以地適種”相結合,給鹽鹼地配上“能吃苦”的“新主人”。
地處東營市的國家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內,育種實驗室可精准調控風、光、溫、水、養、氣,一年就能培育6到8代作物,速度遠超大田育種。
“中心持續加強種質資源等基礎性研究,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已培育耐鹽鹼作物新品種(系)68個,審定登記耐鹽鹼作物新品種20個。”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科技創新局局長楊長軍說。
從全國范圍看,農業農村部近年來組織優勢力量,聯合攻關耐鹽鹼作物育種,開展了12種農作物耐鹽鹼資源精准鑒定,初步挖掘優異基因143個,篩選出耐鹽鹼資源1100多份,推介耐鹽鹼優異種質資源711份。
一粒粒“金種子”離開實驗室,播進鹽鹼地,托起農民穩穩的幸福。
河北滄州市南皮縣的鹽鹼地裡,金黃色的小麥隨風搖曳。“我種了1000畝,品種都是‘小偃60’,抗倒伏、耐鹽鹼,畝產1000斤沒問題。”光輝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猛信心十足。眼下,包括“小偃60”在內的國家首批審定通過的4個耐鹽鹼小麥品種,推廣面積已超30萬畝。
今天的鹽鹼地,不僅僅是糧倉,更成為產業蓬勃發展的沃土。近幾年,河北、內蒙古、山東等地均被納入國家鹽鹼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在資金、技術等支持下,鹽鹼地綜合利用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昔日瘠薄荒涼的鹽鹼地,如今良種萌發、糧穗累累,彰顯多元價值。鹽鹼地長成“希望田”,中國飯碗更牢靠,映照著久久為功的堅守,是對這片土地最深情的回應。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6日 01 版)
| 相關專題 |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