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從《救國時報》看東北抗聯的思想政治工作

曲向東

2025年11月14日08:26    來源:學習時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東北抗日聯軍作為抗戰時期黨在東北地區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在長期對日斗爭中,由於面臨的斗爭形勢異常復雜嚴峻,需要持續通過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來增強部隊戰斗力、應對內外挑戰。《救國時報》作為黨在海外創辦的政治性報刊,其辦報理念充分體現了黨的革命理論與策略,是東北抗聯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載體和獨特縮影,從《救國時報》的報道文章以及傳播用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看出東北抗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經驗。

根本前提在於堅持黨的領導

《救國時報》是1935年12月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在法國巴黎創辦的政治性報刊,陳雲、陳潭秋和吳玉章等為報紙的編輯出版作出了重要貢獻。報紙創辦以后始終秉持抗日救國主張,時刻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根本原則。《救國時報》從創辦開始就明確以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宗旨,所載文章的一個共同屬性,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宣傳抗日救國思想與策略,將黨的領導貫穿辦報發文的始終。其第一期第一版以顯著標題刊登了楊靖宇領銜發表的文告,即《東北抗日聯軍呼吁關內軍政領袖“諸公即不救東北寧不自救槍口一致對外建立抗日聯軍”》,號召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各階層力量共同抗日,這一文獻正是東北抗聯堅持黨的領導根本原則的歷史詮釋與有力印証。

在思想上宣傳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體現黨的思想領導。《救國時報》在辦刊出版過程中始終注重宣傳黨的思想理論,特別是該報將宣傳報道毛澤東的思想與事跡作為重要內容,刊發毛澤東的著作、生平、圖片等35篇,其中包括《中共領袖毛澤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蘇區黨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提綱及結論》(即收錄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的《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等代表性文獻,這些重要文獻通過《救國時報》在東北地區廣泛傳播,成為東北抗聯學習貫徹黨的思想理論的重要途徑,也充分印証了黨的思想領導在東北抗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政治上宣傳黨的抗日綱領,體現黨的政治領導。《救國時報》積極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第一期刊載了《中國共產黨告全國民眾、各黨派及一切軍隊宣言》,這篇宣言重申了1935年10月1日在《救國時報》前身即《救國報》上刊登發表的《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的抗日救國主張,號召全國各族同胞團結抗日。《救國時報》先后刊載了一系列黨的抗日救國重要文獻,出版后經過由楊鬆主持創建的國際交通線等多方努力傳入東北,為東北抗聯正確貫徹執行黨的抗日統一戰線策略主張提供了寶貴指引。

根本目的在於維護抗日大局

創辦《救國時報》的目的之一就是服務於抗日宣傳。《救國時報》以大量生動有力的報道文章與宣傳圖片,直觀形象地闡明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走向勝利的歷史必然性。1936年10月30日,陳雲以化名“史平”發表《“誠意”和“基本准備”》一文,指出,“中國的抗日戰爭,如果沒有人民積極地在敵人的前后左右參加戰爭的各方面活動與擁護,抗日就不能勝利”,肯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抗日斗爭的正確性,彰顯出鮮明的人民立場。東北抗聯在運用《救國時報》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尤其強調抗日主張對部隊自身建設的引領。楊靖宇高度評價《救國時報》的價值,認為“有此好報紙誠不可多得”。該報對於東北抗聯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將士士氣、高舉團結抗日大旗具有無可替代的歷史作用。

東北抗聯與《救國時報》血脈相連,存在著互為支援的緊密聯系。一方面,《救國時報》成為東北抗聯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媒介。抗戰時期,黨在東北地區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長期堅持敵后抗戰,在與日偽軍殘酷斗爭中,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發揮凝心鑄魂的作用,《救國時報》恰恰起到了思想宣傳的實際效果。另一方面,東北抗聯為《救國時報》辦報實踐提供堅定支持保障。東北抗聯在極其艱難的敵后抗日斗爭中,盡管面臨著來自日偽軍的極限軍事壓迫、自然環境的極度惡劣以及與黨中央長期失去聯系等諸多復雜問題與挑戰,但是東北抗聯依然想盡辦法以實際行動支援《救國時報》。1935年12月9日、1936年11月15日、1936年12月28日出版的《救國時報》連續刊登了對東北抗聯主要將領的鳴謝啟事,主要是感謝東北抗聯對《救國時報》的籌款捐助。由此可見,東北抗聯對內通過《救國時報》宣傳教育抗聯隊伍團結抗日,對外以籌款捐助的方式支援《救國時報》辦報出刊,展現了思想政治工作“內通外達”的特點,而無論在部隊內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還是積極支援《救國時報》,其落腳點都在於團結抗日。

重要方式在於注重宣傳教育

注重宣傳教育是東北抗聯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東北抗聯注重利用與發揮《救國時報》的媒介作用開展務實有效的宣傳教育。其主要方式有:一是組建《救國時報》宣傳教育隊伍,依托組織渠道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東北抗聯在借助《救國時報》開展部隊內部思想政治教育時,有著明確的組織依托。例如,東北抗聯第一路軍在政治部內部設置宣傳隊,專職承擔宣傳任務,其中就包括通過《救國時報》宣傳黨的抗日主張,這些工作在潛移默化中起到教育官兵、感召群眾的作用。二是發揮《救國時報》宣傳教育功效,依據政治教材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救國時報》是東北抗聯開展思想政治宣傳教育所採用的主要政治教材之一。例如,1936年11月15日,《救國時報》第67期刊發陳雲以“史平”名義撰寫的《革命運動的發展與奸細的活動》,論述了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背景下反奸細斗爭的重要性和識別奸細的方法。這篇文章傳入南滿后,楊靖宇組織部隊官兵進行學習,將文中重要觀點與南滿抗日斗爭實際形勢緊密結合,創造性地開展抗日游擊戰。三是聚焦《救國時報》宣傳教育對象,指向部隊基層官兵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抗戰時期,東北抗聯在部隊內部開展思想教育的具體方式往往通過組織基層官兵研讀代表性政治教材來推進。例如,東北抗聯第一軍軍部曾下令要求全軍將士認真研讀《救國時報》並開展分組學習討論,強調戰士們通過《救國時報》了解把握國際國內形勢,更加清晰認知抗日戰爭的正義性,堅定抗戰最終取得勝利的必勝信念。東北抗聯利用《救國時報》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將具體對象一直延伸到基層官兵,激勵了抗聯隊伍的抗日斗爭士氣,是東北抗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實現方式。

(責編:劉圓圓、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